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

再次使用碼錶記錄

很久沒有用碼錶紀錄了,因為登山車的感應磁鐵不見了,所以騎登山車都沒掛碼錶。

腳傷之後,其實去年7月底左右就又開始騎單車了,只能說現代醫術真的太發達了,骨折不到半年就能跑跑跳了,但還是持續的復健,免得走路姿勢怪異。

去年都是騎河濱,今年才開始騎觀音山,公路車還是感覺毛毛的,不是因為上卡,是因為心理障礙。

這個40幾公里的路線,以前公路車常騎大約都在2小時左右完成,騎巧克力胎登山車,還真的有點吃力,台北橋下折返時就已經很有感了,轉數也慢了5~10左右,時間也多了半個小時,這是理所當然,公路車只有一半重,騎時風阻又相對低,胎壓又高了快一倍。



因為有預計要在台北橋那折返,所以有控制不要讓心跳飆高,心跳帶也用了快十年,基本上也知道怎麼壓心跳了。
這個應該只能算低有氧,TAKO 在戶外平路大多也只能練低有氧和高有氧,因為路上要閃的東西一大堆,無氧只能在山路用間歇的方式,其實GARMIN說明書裡都有說明規則,只要秒數和強度到達紀錄就會自動歸類了。
河濱要練高有氧,速度要拉到30,這在河濱是很容易出事的,注意力要非常集中才行,所以TAKO只能選風大的日子來練高有氧,大逆風時空阻力大,速度在20~25就可以達到高有氧,風大的日子河濱人也會較少。

河濱轉數,一般低標都在80,風大的逆風段低標才會設100,轉數100通常我都會降檔,不然時速會超過30,危險,壞處就是有人會追兔子,追過後,不知是體力不夠還是想玩,擋在前面,很煩 =_=
今天時速跳針了,跳到176去了,這類狀況常見,可以改紀錄,但很麻煩,就都放著不管,沒有進行很專業的訓練,就無所謂了,看個大概。

沒有功率計,真的差很多,不知道當前的輸出功率,就沒辦法配置每個路段點的要輸出的功率,其實TAKO用功率計,是為了防止騎常途時在半路體力耗盡,以往騎超過100公里時,都在回程大約到一半時就感覺到無力感,雖然還能騎,但整個速度已經掉下來了,迴轉數也辦法維持在最基本的80。

功率計,一直就很想買,但價格實在太高了,買公路車時發現店家屯了一組新型的,加上又買了很難賣的鋁車,就砍了大刀,功率計就用了很優惠的價格購入了。

最後,TAKO的車,就很一般平民級的而已,座墊、把手、輪組、卡踏都是延用前一台車的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

Translate